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是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泥石流、滑坡等。多年采煤产出的研石堆积在沟谷内,极易诱发泥石流等。
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建设旨在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整体效益。景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塌陷坑的填充平整、裂缝修补、矸石堆污染治理及整形绿化、人文景观挖掘修缮、陡坡地绿化等,以营造新型农村田园景观,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假日农业提供基础设施,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田野风光的需求。
修复和改善矿山废弃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首先,受损农地再利用。采煤活动导致的塌陷坑和裂缝给山区梯田地和坡耕地带来了严重不便,修复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存土壤养分。
矿山生产过后,对于整体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矿山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治理因矿山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山体滑坡、植被退化等,通过治理修复还原未遭到破坏前的状态,实现环境自然和谐。如:矿山修复、边坡修复、生态复垦、矿山废弃地治理、矿区水污染治理、土壤治理、尾矿治理等。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是一本由周连碧和王琼等人编撰的专著,该书深入探讨了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这一复杂且系统性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专注于修复矿山地质生态系统,包括矿山环境土体重构、景观地貌重塑、塌陷地水环境修复等。 水环境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主要针对陆地水生生态系统,如流域生态修复、水环境生态修复和湿地生态修复等。
绿色矿山建设学习与思考 绿色矿山建设是矿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的发布,彰显了国家对于绿色矿山建设的坚定决心。绿色矿山建设的背景始于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绿色矿山理念的形成。
绿色矿山,超越了简单的环境美化,它是一种全面的环保理念在矿山产业中的实践。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矿山企业在开采、运输乃至资源的整个利用过程中,全面融入科学和环保的原则。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布局,并引进和应用创新的技术和设备,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
这就要求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矿业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矿业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矿业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采矿的同时,当地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18年,福建玄武石材有限公司采取工程和绿化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矿山采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种上杜英树苗、爬山虎、葛藤等,为矿山披绿装。
针对铜川环境问题众多和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的形势,铜川已经进行了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的规划。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铜川市的统一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和产业转型都需要统一的规划,不能各自为政。企业与城市之间要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1、矿山地貌修复 矿山开采会改变地貌,破坏原有的地貌景观,因此矿山地貌修复也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方面之一。矿山地貌修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矿山区域的地貌景观,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实施办法包括:地貌恢复、景观设计、生态景观建设等。
2、矿山生态修复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地形调查:通过对矿区地形、土壤、水文等环境要素的调查,确定矿山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 生态设计:根据矿山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制定符合当地环境特点和生态系统要求的修复方案。生态设计应包括植被恢复、水资源管控、土壤改良等方面。
3、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土地复垦:矿山开采常常导致土地严重破坏和植被丧失。通过实施土地复垦,如疏通河道、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以使废弃的矿山土地恢复生机,转变为可供利用的水源地、农田或林地,从而为生态环境和资源提供支持。